心理誌 PsychoLife:第60期–2:司法心理系列-臨床心理師看成癮

作者:info 於 2023-02-20
47
次閱讀

受訪者: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 陳家雯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睡眠中心 翁承澤臨床心理師

校稿: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詹雅雯助理教授

成癮防治相關工作已經在台灣開展了幾十年的時間,不過對於成癮患者我們到底了解了多少?透過專訪陳家雯臨床心理師一同讓我們更了解成癮者。

插圖

Image by Reto Scheiwiller from Pixabay

成癮者有什麼樣的特質讓他們容易接觸到物質,進而導致成癮?

家雯心理師表示,許多人第一次接觸物質都是來自於同儕,一開始通常都是因為好奇,有些人在使用過幾次之後可能就停止使用,有些人則是繼續使用進而導致成癮。根據家雯心理師的觀察,這群人可能有一些易脆性或風險因子讓他們容易繼續使用物質,如:創傷、負向情緒涵容程度較低、缺乏適切的問題解決技巧、壓力因應能力較差。而上述這些特質又會和物質產生交互作用,當個體使用過物質後,他們大腦的迴路就會被改變,會進一步導致他們更難以適切的方式解決負向情緒或事件,因為對他們來說使用物質麻痺自己,讓自己獲得快樂是最快速的解決方式,也因此難以脫癮。

插圖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在物質使用的預防、施用後的介入與未來回歸社區,我們可以給予這群人什麼樣的協助?

在預防方面,家雯心理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教育及家庭著手。在教育方面,我們首先要教育孩子這些物質是什麼,它們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再來是要教導孩子對於負面情緒及壓力因應的方法。當孩子們能夠涵容自己的負向情緒,也能適切的處理自己的壓力後,他們也比較不會去選擇使用物質來解決自己的困擾。

在家庭方面,若家庭功能夠好,孩子就能建立穩定的依附,也能夠涵容自己的負向情緒,並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此外,物質的使用其實在某些群體內是一種人際互動策略,這些群體可能均來自高風險家庭,當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容易有普同感、接納感,當有人開始使用物質時,其他人可能因擔心自己被孤立,失去一個能接納自己的團體,就開始跟隨同儕使用物質。所以在物質使用的預防上,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雯心理師也進一步說明,對於未來更多元、新興的物質,如果這兩點我們能做好,其實就能夠避免孩子去使用這樣子的物質。

在社區回歸方面,目前政府有許多政策在協助,如:就業安置、經濟協助、發展治療型社區或中途之家、家庭支持方案等,這些都能幫助物質使用者較順利的回歸社區。

在施用後的介入方面,由於物質成癮者的大腦迴路已被改變,他們對於物質相關的線索會變得很敏感,當接觸到這些線索時,他們對於物質的渴望會被激發,他們就會傾向去尋找物質。所以我們必須協助他們辨識這些誘因,再進一步的教導他們使用技巧去避開。如果他們的誘因是和情緒有關,我們就協助他們建立因應壓力、情緒的調適技巧,去取代他們對於物質和快樂的連結;如果和人際情境有關,我們可以給予人際訓練,教導他們拒絕的技巧,並協助他們重建「不使用物質」的朋友圈。同時也協助時間管理與規劃技巧,幫助找到生活的重心,避免他們因為無重心而不斷的尋找物質。此外,高比例物質使用者曾有過創傷經驗,且物質使用與創傷後狀態有關,因此創傷議題也需要積極關注與介入。綜上所述,物質成癮不僅限於心理議題,他們的生理及社會面向也都是需要被評估與處理的,這亦是物質成癮介入較為複雜且困難的原因。

插圖

Marie-Reine Mattera/Photononstop/Getty Images

您服務單位所面對之施用者或販賣者在特質上有何不同?

據家雯心理師觀察,物質施用者與販賣者重疊的比率很高,有些販賣者本身就是施用者,因為經濟問題想要賺錢購買物質而販賣;也有一小部分的販賣者因為販毒刑期較重,因此故意使用物質,希望能從販毒改判為吸毒或毒品持有,降低自己的刑責。而僅單獨販賣卻不吸食者是相對少數的,其中有些人是以快速賺錢為目的,他並不在乎這些物質對人、對社會的影響;也有一些人是受黑道次文化影響而只賣不吸,因為物質施用者是相對容易被看不起的,這些黑幫的大哥也不喜歡自己的手下施用物質,也會告誡自己的手下避免施用物質。因此物質的施用者或販賣者是很難用「特質」去分類的,每個人的狀況、價值觀都不同,重要的是去了解這群人背後的原因和需求。

插圖

Image by Htc Erl from Pixabay

目前有許多新型態的成癮,我們可以如何著手進行預防及介入?物質成癮的患者是否也易合併這些新型態的成癮問題,甚至合併其他心理疾患?

家雯心理師表示,由於新型態成癮(例如:網路成癮、遊戲成癮)的生理機制部份和物質成癮相似,因此在預防及介入上的邏輯也和前述物質防治的邏輯相似。在預防方面,我們仍能透過教育去教導青少年成癮的概念,並且透過教導情緒因應、問題解決、壓力管理及人際相處等技巧,來降低物質/非物質成癮的可能性。在治療方面,去關注這些成癮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相關的議題也是重要的,可透過協助成癮者辨識誘因、協助建立問題解決及人際互動技巧、重建生活/時間安排等方式,幫助成癮者逐漸脫癮。此外,物質成癮患者確實容易發展出新型態的成癮及共病其他心理疾患,除了成癮的生理機制有共通因素之外,許多成癮者起初使用物質/非物質的目的是「自我醫療」,很多人可能有某種心理上的議題,甚至是疾患,透過這些方式來麻痺自己,逃避讓他們痛苦的心理困擾。



受訪者:陳家雯臨床心理師

陳家雯臨床心理師

原發布網頁:心理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