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6期–3 性心理治療─歸於如其所是的自己

作者:info 於 2021-02-04
1089
次閱讀

《心理誌》第56期–3

作者:龍冠華 臨床心理師 / 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

主責編輯:李蕙君 臨床心理師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踏上性心理治療的旅途

與性心理治療的接觸,要回溯到十一年前,當時我在精神醫學部工作,偶然得知有單位在招募心理師進行「性教育」的受訓,心理師可以在完成受訓之後,進入國中、高中演講和接案,而所謂「性教育」,如果現在以更精確一點來說的話,應該要叫做「性溝通」才是。從性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無論和成人或青少年談論性事,重點都不在於教導是非對錯,由於每個人在性當中的樣貌,都是自身和環境與文化價值觀層層互動堆疊之後形塑而成的結果,也不存在所謂是非對錯。

 

一段時間之後,我離開原本工作的精神醫學部,投入了相當陌生的性心理治療領域,當時幾乎沒有臨床心理師在這個領域工作,當我的同學問我,為什麼要跑去「諮商那裡」時,我感覺自己好像背棄了靈魂深處的某種東西。而捫心自問為什麼下如此決定,或許是因為在我自己的人生面臨巨大斷裂的時候,整個生命和社會安全網絡之中,唯一接住我的只有這群夥伴,現在回想起來,也許當時只是為了有機會可以「治療自己」。

 

性心理治療—當我們緩緩贖回自己

身為一個人,之於身體,之於性,從小到大有著許多好奇困惑、期待盼望,而這些未說出口的困惑與期待,最終可能在我們的身上匯聚成了偌大的壓力。成年之後,關於性行為的探索,可能又在自己和伴侶的身上,累積了越來越多的沈痾宿疾。關於身體、關於性,讓人們受傷的,經常是我們被教導灌輸的內容與實際經驗之間的巨大斷層,而釐清那份龐大落差的過程,對我而言,則是人在逐漸明瞭覺察之後,為了自己緩緩贖回自己的歷程─這也就是我所理解到的性心理治療之核心。

 

        在性心理治療中,性,是治療師用來理解一個人發展脈絡的視角。性心理治療融合了心理治療、性教育、以及性教練三種不同的層次,奠基於心理師的心理治療能力上,再加上對於性議題及性知識的專業能力,並在需要時輔以性教練所需的各種技巧與訓練。過程中,治療師需要對個案在性之中遭遇的困境進行了解與評估,並對個案的性發展歷史進行完整的訪談與分析,以個體「性自我」與「性自尊」的形塑歷程作為背景,釐清個案目前的問題對其生活、性生活以及人格產生的影響,進而擬定後續的治療方向與計畫。總的來說,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融合了心理治療、性教育,以及性行為與技巧的教導,而性教練的角色,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而已。

 

性就像是人的最後一道枷鎖,對性的好奇及探索,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經常形成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厭棄。「為什麼自己會有那麼多性慾呢?」、「怎麼就發生了婚前性行為呢?」、「為什麼伴侶總是沒能出現所謂的高潮呢?」這些過去無可訴說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對於自己沒有必要的囚禁,這些枷鎖有多麼深刻幽暗,身為治療師,我就有多麼想把它們全部釋放出來。像是水滸傳裡洪太尉揭開了伏魔殿裡的石碑那樣,如果性可以被好好地談談,這個經驗並不會像撬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將所有的不幸釋放於世間一般,相反的,這些敘說將會釋放了我們共有的、心照不宣卻又羞於啟齒的心魔。

《心理誌》第56期–3

事這份工作,當感受到了個案身上的種種桎梏,無論那樣的禁錮有多麼強大深刻,我都希望自己能陪伴個案解開這些束縛。十年的時間過去,被人聽見,被自己聽見,我開始在性之中變得自由,也期盼自己跌撞走過的性與人生,能作為借鏡,有機會讓個案們、孩子們少走一段泥濘冤枉的路途。

 

佛洛伊德曾說:「我有慾望,但我成為它的主人」,從性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說,我們比較希望成為它的家人。關於性這件事,有風平浪靜,有風生水起;有一團和氣,有不如預期;有尋尋覓覓,有柳暗花明。我說性好像家人,指的是隨著時光,我們漸漸知道它們不會總是好好的,就像人們不會期待夜夜都是滿月那樣。但當性歸於性,當一般歸於一般,我們因為對性開始產生相對合理的期待,於是能學著相對合理地對待自己和對方,也開始學著歸於如其所是的自己。

第56期–3

作為心理師,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而後成為他人的導遊

        在整理這些關於性心理治療的介紹與歷程,我知道許多描述有點抽象,但我很難把拼湊自己碎片的過程說得更具體。面對想要學習性心理治療,或是想要求助於性心理治療的人,我想說的是:「生而為人,成長的過程,常常是我們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離自己越來愈遠的過程,在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著關於性的各種感覺的時候尤其如此,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投入性心理治療,是從釐清到理解,從理解到接納,於是從接納到與自己和解的一段過程。」

 

如果性跟所有人的一生息息相關,身為助人工作者,即便只是為了理解和接納自己,嘗試投入一段性自我探索與整合的學習歷程,我想都是一項很值得的投資。性心理治療的歷程,是一趟十分個人化的旅程,在過程中,心理師就像是這場深度旅行的導遊,身為導遊,我們很難帶人去看見那些自己未曾探尋的風景,但當我們自己親身走過這一趟之後,將更有機會成為一名稱職的嚮導。    —————————————————————————————————————————



作者簡介

龍冠華臨床心理師

—————————————————————————————————————————

本篇主責編輯
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現服務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喜歡冒險卻又嚮往安定,相信文字的溫度能讓走過的印記永遠活著。

校稿
陳琇慧 臨床心理師 /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