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臨床心理師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

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一版(20250711)

一、  前言:

    自2019年開始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教育訓練委員會透過師資培訓研習營,與全國各地臨床教師討論勝任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概念(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以及臨床心理領域的應用。隨後在2022年底,全聯會與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共組CBME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逐步推動新進臨床心理師的CBME學習模式。於2024年2月24日經由新進臨床心理師核心能力與次核心能力專家共識會議,確認六大核心能力與二十項次核心能力架構。為持續實行 CBME 操作型策略,委員會分階段發展推動「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與「學習里程碑(Milestones)」的建置和共識。第一版EPAs的發展以兩年期新進臨床心理師訓練終點時的代表性專業任務作為目標,透過專家與師培研習討論、主題及任務描述共識會,以及專家小組共識內容發展而成,並會在未來持續優化更新,以期藉由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再精進臨床心理專業品質。

二、  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

  • 一個完整的EPA共八大面向,其中在EPA的標題設定過程初期,先由委員會依據各醫院已發展之EPAs,以及2022~2023年間師培課程中,有關臨床任務討論和練習撰寫EPAs經驗,草擬14個EPAs標題及任務描述,並藉由2024年師培研習凝聚教師共識後縮減為7個EPAs,再經由2次針對EPAs標題清晰度與重要性的問卷調查,進行標題與任務描述的修訂共識,確認為8個核心EPAs。

第二階段

  • 2025年3月22、29日辦理EPAs的全國專家代表共識會議,過程中以焦點團體法凝聚38位專家共識,最後共識出兩年期新進臨床心理師訓練的8大核心EPAs之標題與任務描述,完成EPA八大面向的前兩項。

第三階段

  • 每一個核心EPA由兩位至四位主責委員,討論撰寫出標題與任務描述之外的六項面向,於2025年4月14日~7月7日共13週,每週1.5小時進行委員會內部專家的共識討論,確認及修訂其餘六項EPA面向。

三、  專家委員列表

 1.臨床心理師CBME推動委員會參與EPAs初稿討論及擬訂之9位專家

召集人:張宏業

委員:呂信慧、翁茹萍、張明偉、曾嫦嫦、黃文怡、莊雅媜、葉品陽、蘇倍儀

 2.第一屆EPAs推展工作小組共識臨床心理師EPA任務標題及任務內容之38位專家

王瑾婷、王藝陵、吳至芳、吳怡賢、吳孟璋、呂信慧、李昆樺、易仲昆、林沛昀、

林俊佑、洪森豐、洪梅禎、翁茹萍、張宏業、張明偉、陳沛晴、陳郁岑、陳靖、

陳冠宇、陳惠娟、許靜怡、莊雅媜、曾嫦嫦、黃琡惠、黃睿謙、黃文怡、梁琬琳、

葉品陽、黎士鳴、劉昀玲、劉玲均、盧羿君、謝雅琪、臧翊真、鄭雅芬、鄭育成、

薛惠琪、蘇倍儀

3.各項EPAs負責委員

EPA1

住院個案心理照會處置

負責委員

曾嫦嫦、鄭逸如

EPA2

/住診個案心理衡鑑

負責委員

黃文怡、張宏業、曾嫦嫦

EPA3

個別心理治療

負責委員

莊雅媜、呂信慧、張明偉、李昆樺

EPA4

團體心理治療

負責委員

張宏業、呂信慧

EPA5

自殺/自傷風險評估處置

負責委員

張明偉、莊雅媜、呂信慧

EPA6

心理衛教講座

負責委員

翁茹萍、陳冠宇(雙和醫院)、蔡明潔

EPA7

災難/創傷心理處置

負責委員

呂信慧、張宏業、黃玉蓮

EPA8

司法心理鑑定

負責委員

張明偉、莊雅媜、呂信慧、黃健

4.EPAs共識建立及CBME發展輔導專家

楊志偉 醫師

5.EPAs整合與總論

張宏業、黃文怡、呂信慧

*以上敬稱省略

備註:共識會議記錄及EPAs文字檔案整理 中山醫學大學 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張祖為

四、  EPA描述通例說明與使用指引

    參考 Professor Olle ten Cate 提出之 EPA建置原則,採用八大面向來建構一個 EPA,以促進達成 EPA 指引臨床學習、課程設計、評估進展、督導授權的目的。八大面向涵蓋:「標題」、「任務描述」、「任務失敗時可能造成的風險」、「對應之核心能力」、「先備知識、技能、態度與經驗」、「評估進展所需相關資訊」、「期待學員能夠獨立操作的時機」、「信賴等級維持期限」。

1. 標題

讓使用者能快速掌握此專業任務的簡短命名

2. 任務描述

敘述脈絡與邏輯:

以簡要情境描述為開始,按照處置或思緒之時序過程,條列此EPA的子任務,以聚焦此EPA之核心重點。

適用限制:界定此 EPA的適用範圍,排除適用範圍以外的病人族群或情境(邊界)。

完成訓練必需(不限於)觀察之臨床情境:對此EPA進行總結性評估,判斷是否勝任任務時,至少必需要觀察的臨床情境/任務。(涵蓋廣度要求)

3. 任務失敗時可能造成的風險

(1)       敘述角度為喚起臨床指導老師與受訓學員正視此任務執行的風險。

(2)       根據不同失敗面向(例如緊急穩定失敗、鑑別方向錯誤、或溝通不良…),以及對不同對象 (如病人、家屬、醫療團隊、社會觀感...)所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描述。

4. 對應之核心能力

此專業任務必須具備的最相關核心及次核心能力

5. 先備知識、技能、態度與經驗

執行此任務之相關先備知識、技能與態度、必要經歷,為專家列舉之強調項目,提供訓練單位課程設計及規劃參考,以利於臨床進行該 EPAs前,設計相關核心課程,或建議學員準備,各 EPAs可能相關的知識、技能及態度,各 EPAs 可能相關的知識、技能、態度不限於所列。

知識

條列執行該任務所需具備的先備知識。

技能、態度

條列執行該任務所需具備的技能及專業態度。

必要經歷

條列執行該任務所需具備的學習經歷或訓練認證。

6. 評估進展所需相關資訊

EPA的能力進展評估規劃需要有藍圖(blueprint),為了保持臨床心理職類二年期培訓計畫學員及新進人員訓練規劃的彈性以及持續凝聚共識與實證,建議訓練機構亦可依照機構規模及訓練計畫需求,以多元(採用多種對應EPA任務內涵之評估工具)、多點(安排足夠的觀察評估次數)的原則安排EPA的評估資訊收集,達到職場觀察評估的效度及總結性評估的信度。此版EPAs建議以下六類評量工具進行評估藍圖的規劃:

1.知識評估(Knowledge evaluation):針對學員在進行EPA任務中對於所需知識的評估,推薦的工具有口試/筆試/讀書報告。

2.模擬(Simulation):針對學員在可控制情境模擬下進行EPA相關任務的評估,推薦的工具有OSCE演練、擬真測驗。

3.職場直接觀察評估(Short-practice observation, SPO):針對學員在職場上某一次任務執行的實際表現進行觀察與評估,推薦的工具有ad-hoc EPA-based assessment、DOPS、mini-CEX等。

 4.案例分析(Case-based discussion, CbD):評估學員執行任務相關之臨床思維、推理判斷、處置邏輯、態度等能力,推薦的工具有CbD、EbD。

 5.職場長期觀察評估(Long-practice observation, LPO):針對學員在職場上一段期間的實際表現進行觀察與評估,並建議能夠透過「多元評估(multi-source feedback)」蒐集來自同儕、同仁、或病人的回饋以確認學員在當責、溝通、團隊合作、抗壓性等方面的表現,推薦的工具有360度評核。

 6.學習紀錄:學習歷程的紀錄,包含量性(例如:個案數、操作次數)與質性(學習自評、心得、反思)的內容,可做為學習經驗累積的參考,以及自我學習能力的展現,推薦的工具有學習心得、個案數與類別、個案報告、病歷紀錄等。

7. 期待學員能夠獨立操作的時機

勝任能力導向教育的目標,希望訓練學員達成所需能力表現,而非以訓練時間為主要結訓標準。此八項指標性 EPAs 之設計,皆標的為二年期培訓學員或新進臨床心理師在訓練結束時能獨立執行之任務,然為銜接傳統訓練模式並掌握訓練期程,本欄位描述此 EPA期待之發展期程。

8. 信賴等級維持期限

考量相關專業活動久未執行時,精熟度衰退可能對醫療品質造成的影響。若二年期學員或新進臨床心理師暫時離開訓練時,最長可維持多久不需再經過重新審視及評估,而依然仍保有原信賴授權層級。

 

 各項EPA內容請詳閱附件:下載附件:2025年台灣臨床心理師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第一版 07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