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3期-1:捍衛人權,看見愛!—專訪何詩君臨床心理師談病人自主權利法

作者:info 於 2019-11-27
2021
次閱讀
受訪|何詩君臨床心理師
   採訪|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這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保障病人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利,讓人可以對自己的善終提出想望。我們邀請永康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何詩君臨床心理師分享,臨床心理師在這部法律中的角色,以及她對這部法律的觀察與體悟。
        詩君心理師在2017年進入奇美緩和醫療中心時,醫院已開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試辦,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具體化實踐《病人自主權利法》所保障的善終權益。隨著今年正式施行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成為自費項目,同時也迎來了許多挑戰。
不僅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愛自己與愛家人的方式。」
「這是對生命尊重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被照顧然後離開、被家人記得,而不是家人被迫替我做一個不知道是否符合我想要的決定,未來夜深人靜的時候,反問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造成病人跟家人都很受苦。」詩君心理師溫柔而堅定的說,「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難免都會遇到須照顧家人或是家人即將離開的情況,協助做醫療決定這件事情,走過的人才知道這些決定很受苦,雖然都是愛,但也愛得很辛苦。」
「我們有了談論生死的機會。」
過去台灣民眾不太談生死的概念,家屬在家也很難向病人提起,但到了醫療場域,大家比較可以接受醫療人員與自己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例如,當治療到了極限時,病人希望如何被對待。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即是在幫助醫療團隊了解病人的意向,並澄清病人對疾病的想像與現實醫療情況的落差。
這是社會的進步,讓醫療開始看見『人』,傾聽一個人的聲音、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一個人想要的價值在哪裡。」
人雖然沒有辦法決定怎麼開始自己的生命,但能決定最後想用什麼方式離開。華人社會的特色屬於緊密的人際連結,往往不是自己做決定就可以,因此在這過程中也會邀請民眾帶二等親以內的家人一同前往,可以更了解彼此的心意與顧慮。
詩君心理師指出,臨床心理師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主要扮演促進溝通及功能評估的兩大角色


何詩君臨床心理師


1、化解衝突並促進溝通
「我們希望民眾簽署的預立醫療決定,在未來實際遇到這些情境時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在諮商時會盡可能討論各種將來可能遇到的情境與衝突,讓各方可以把立場講清楚。」
在此期許下,臨床心理師肩負著讓大家表達自己立場的責任,包含意願人未來如果生重病時,自己的期待是什麼?希望如何被照顧及想要的醫療決策是什麼樣貌?
「我們團隊在做一件捍衛人權的事情,是在為沒有發聲的人發聲,不管是不能發聲的,或是不敢發聲的。」
許多病人因在生病期間受到家人盡心盡力的照顧,可能會害怕讓家人失望而不敢堅持想要的醫療決策,或是雖然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卻沒辦法好好與家屬溝通即使自己想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但家屬仍可能會憤怒地認為病人想要放棄。
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過程中發生衝突時,所有人的目光都會投向心理師,這時心理師會試著去異中求同,協助他們彼此理解讓兩方都想想,對方為什麼這麼堅持?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掉眼淚?讓他們看到這些決定的底層是愛找到一個可以溝通的平台逐漸建立共識。臨床心理師像是橋梁,連結起參與諮商的所有人,讓人可以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望;也像是救火隊,在火爆的場面中引領大家看見背後的愛與不捨;甚至像一面鏡子,讓人有更多檢視自己、澄澈想法的機會。
2、功能評估與鑑別
「很多人會說倒下後什麼都不要,但倒下後還有失能的階段。」
臨床心理師能夠協助醫療團隊鑑別心智功能的障礙基於熟悉精神症狀、情緒障礙、大腦與心智功能評估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團隊對於意願人的心智功能有更準確的了解,知道要排除哪些狀況,在釐清個案真正的問題之後,給予團隊或個案適切的建議。除此之外,也會適時提供個案所需要的資訊或資源,「有時候病人並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可以這樣被滿足,我們會讓他知道他有哪些資源。」
「健康的人會覺得自己離生病、失能或死亡好遠,但藉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討論,我們更能感受生命的有限性。」
在緩和療護領域工作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末期病人,詩君心理師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可貴在於讓社會重視生命。雖然生命的有限性一直存在,然而過去往往等到真正遇到了才會被談論但那個當下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徒留來不及與遺憾。因此這讓大家有機會討論把過去不敢談、不能談的事情攤開來,開誠佈公地凝視我們這一生中將面對的功課。
「有思考的人,不一定活得比較開心,但經過思考的,或許會活得比較不後悔。」詩君心理師閃著慧黠的眼睛說道,「我聽到很多病人在臥床時後悔,說他很遺憾,沒辦法做他真正想做事情,因為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倒下,我們總是習慣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排在後面,而把時間用來處理緊急的事。」
儘管《病人自主權利法》仍有其限制,在醫療場域的實用性亦尚待評估與觀察,但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開端,讓我們有機會表現出對自己與家人的愛,也引領著大家更坦然的面對生死議題,透過對於善終的討論,反思生命有限性,使我們更懂得把握最想珍惜的人事物,活出生命的價值。

圖左至右為李蕙君心理師和何詩君心理師


§何詩君臨床心理師
現職:永康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所碩士班
經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
§李蕙君臨床心理師
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臨床心理師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